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政務動態 -> 商洛要聞 -> 正文
                                            篤行致遠踐初心 踔厲奮發繪新篇 ——我市2022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十大亮點
                                            發布日期:2023-01-01 10:27 來源:商洛日報 瀏覽次數: 作者:通訊員 冀新鵬

                                            2022年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示范村老庵寺村


                                            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關鍵之年,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和殷殷囑托,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抗疫情、戰災情,守底線、固成果,抓銜接、促振興,譜寫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全年工作呈現出“十大亮點”——

                                            加強組織領導,壓實了各級責任。堅持把鞏固銜接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建立黨政齊抓、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調整優化領導小組內設機構和工作職能,組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鄉村建設等17個工作專班,由14名市級領導擔任組長,明確21個牽頭部門和40個責任單位,建立一周一研判、一月一調度、一季度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三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實行領導聯系包抓責任制,市級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包抓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13名市委常委、副市長包抓7個縣區,31名市級領導包抓31個脫貧村,98名縣區領導每人包抓1個鎮辦,以上率下,層層夯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各項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創新監測幫扶,守牢了返貧底線。探索出臺防返貧監測幫扶“2244”工作導引,實行風險摸排網格化、監測預警信息化“兩化”管理,建立重點監測對象“納入標準”“納入紅線”兩張清單,強化政策幫扶、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社會幫扶四大舉措,緊盯提出名單、民主評議、村級公示、現場核查四個退出關鍵環節,確保重點監測對象精準識別、精準納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目前,全市累計確定監測對象9922戶32550人,已消除返貧致貧風險6314戶21549人,無一戶返貧致貧?!?244”工作機制得到省政府領導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廣。

                                            強化基本保障,拓展了脫貧成果。精準資助農村困難學生19.72萬人次,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無一人失學輟學。統籌發揮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綜合梯次減負功能,繼續實行一站式就醫、慢病簽約等制度,全市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參保率達到100%。動態監測群眾住房安全,實施危房改造2209戶,建設宜居示范農房662戶,完成農房抗震改造331戶。研究制定《建立六抓六到位工作機制全面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的意見》及配套文件,農村供水長效運行管護機制進一步健全。全市保障農村低保、特困供養對象17.6萬人,臨時救助7.17萬人次,做到了“應保盡?!薄皯缺M救”。

                                            實施兩大攻堅,補齊了短板弱項。聚全市之力,實施公有產權村衛生室建設攻堅戰,按照統一圖紙設計、統一建設規模、統一工程質量、統一運行管理、統一裝修風格、統一制度標牌、統一工作著裝、統一辦公文檔的“八統一”標準,全市新建改建村衛生室469個,確保每個行政村都有1所公有產權衛生室,成為全省唯一公有產權衛生室全覆蓋的市。實施消除農村直飲窖水攻堅戰,建立任務、責任、技術、時間“四張清單”,實行半月一調度、一月一推進,采取擴網改造輻射一批、抽水調水保障一批、集中并聯改善一批“三個一批”的辦法,4007眼直飲水窖已全部消除,惠及1.8萬人。我市消除直飲窖水的做法入選陜西省農村供水創新發展十大典型案例。

                                            擴大產業就業,增加了群眾收入。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因地制宜發展“菌果藥畜茶”等特色產業,全市食用菌規模達4.5億袋(居全省第一),我市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柞水木耳被評為“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發展各類農業產業園區152個、農業龍頭企業160家,帶動53.3萬名群眾穩定增收。支持脫貧群眾發展“五小”經濟,線上線下發力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實現全覆蓋。全面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社區)達到1150個,占90.5%。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全面落實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十二條措施”,制定印發《防止因疫返貧致貧促進脫貧群眾增收指導意見》,實現脫貧人口務工就業26.8萬人。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3168元、增長13.6%。

                                            推進鄉村建設,扮靚了鄉村顏值。突出抓好1個鄉村振興示范縣、9個示范鎮、70個示范村創建,啟動100個康養鄉村、100個旅游鄉村、100個宜居鄉村“三百”示范工程,實施鞏固銜接項目3475個,探索形成了“3456”建設模式,得到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肯定,全省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現場會在我市召開。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對我市“規劃先行、創新模式,全面推進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指示在全國推廣。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六清六治六無”整治,完成農村改廁32.08萬座,建成國家重點鎮12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5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48個。

                                            抓實后續扶持,促進了群眾融入。圍繞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探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三五”機制,將搬遷群眾分為外出務工型、社區工人型、三產服務型、傳統農民型、兜底保障型5種類型,精準落實幫扶措施,配建產業園區、社區工廠、就業幫扶車間268個,實現有勞動能力易地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配建小菜園、小庫房、小超市、小理事、小公墓“五小”設施,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采取盤活“三類地”、推行“雙受益”、建設便民室、治理“片區化”、物業“多元化”等“五項措施”,基本解決了搬遷群眾“兩頭跑”、難融入等問題,“搬”出搬遷群眾美好新生活。這一創新機制被國家發改委在全國推廣。

                                            嚴管資金項目,發揮了最大效益。緊扣年度任務,超前謀劃項目,嚴格申報程序,全市入庫儲備項目6416個,投入財政銜接資金19.1億元,實施銜接資金項目1620個,已全部完工。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管跟著資金走”的原則,嚴格執行資金使用負面清單,按照資金使用比例要求合理使用資金。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確權項目資產規模204.88億元,移交確權項目資產26562個。我市推行扶貧項目資產“易權到村”農村公共設施管理“3335”模式,得到國家鄉村振興局充分肯定,在《中國鄉村振興》雜志刊發推廣。

                                            常態督查督導,提升了工作質量。健全常態化督導暗訪機制,堅持綜合督導、專項核查、定期明查和隨機暗訪相結合,每月對鞏固銜接工作開展督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交辦、跟蹤督辦。開展“百日提升”“百日督幫”行動,成立由8名市級領導任組長的1個市級部門督幫組和7個縣區督幫組,實行日簡報、周通報,常態化、全覆蓋、蹲點式查問題、查作風、查責任,以督促幫、以幫促提、督幫一體。緊盯2021年度國家和省級考核評估、國家掛牌督辦反饋問題,清單化開展整改落實,國家和省級考核評估反饋的54個問題已整改到位49個,剩余5個問題整改取得明顯成效。

                                            深化各類幫扶,凝聚了強大合力。積極配合開展國家部委選派科技特派團、“組團式”幫扶國家重點縣和定點幫扶、對口幫扶等工作,累計投入資金8.91億元、實施項目1588個。不斷深化寧商協作,累計招引南京企業27家、投入資金8.23億元,開展交流互訪105批次962人次,寧商協作7個案例入選《全國東西部協作調研案例選編》。扎實推進萬企興萬村、社會組織幫扶等專項行動,協調引進資金6794.2萬元,公益募捐資金1027萬元,實施項目193個,廣泛開展“千名黨員駐村興農”行動,全市選派第一書記819名、工作隊長429名、工作隊員2843名進駐村(社區)開展幫扶,實現了有鞏固銜接任務的村幫扶力量全覆蓋,累計爭取項目1569個,投入資金2.12億元、引進資金4.6億元。

                                            奮勇前行,闊步振興。2023年,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及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為主線,按照“五大振興”的要求,繼續壓緊壓實責任,突出動態監測幫扶、產業就業幫扶、重點縣幫扶、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強化統籌協調、督導考核、要素保障、作風能力建設,努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奮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打印文章】  【關閉窗口

                                            掃描打開手機端

                                            成人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按摩